信息技术开题报告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信息技术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1导读:《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我校《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是云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背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过程中,网络凭借其信息储存的容量大,国内外对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与应用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深入开展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选择“信息技术”作为专题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我校《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是云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背景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过程中,网络凭借其信息储存的容量大,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高度共享性与扩展性以及交流的实时性和便利性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打破了学生仅以教科书作为知识来源的唯一渠道的局限,为改变长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为各类教育资源的多层次开放和建设创立了有利的条件。而专题学习网站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完备的系统的知识,而且还能创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几年,国内外对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与应用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各种专题的学习网站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在其建设与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深入开展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另外,选择“信息技术”作为专题也适合我校的实际。而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提供完整而丰富的知识体系与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将成为我们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良好载体。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1、教育信息化理论
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学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实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实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三、研究目标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依据,对我校中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从内容和手段的校本化进行实践研究。
四、课题实施可行性分析:
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泰州市教育局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力度;我校即将建立局域网,利用现有各班的教学平台组成教育网络,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五、研究内容
1、我校中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
理论部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知识和方法。
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等信息技术能力;将计算机等教育技术有效、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的教学能力。
2、我校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手段
教育技术集中培训: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经验,采用任务探究的方式,结合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践进行教育技术的共同学习和研究。
结合:通过培训任务的完成,体验教学新方法、新理念,对之展开研究,进行创新。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由我校领导及教师以高中学生为主要对象,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的信息技术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应用性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为研究法和统计研究方法。
七、研究步骤和内容
第一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申报开题
前期,我们结合“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的要求,开展了调查研究,收集反映教师教学现状能力和信息技术使用水平的问卷资料,组织相关人员,酝酿课题、说明立案的理由及研究的可行性,为课题的研究目标打好基础。
十二月底,我们召集各年级语、数学科的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听取意见,组织学习新课标等理论材料,让教师初步认识到:“一位现代化的.教师,除了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反思能力、学习能力等素质外,还应具备基于信息素养、技术素养的教学预见能力、教学传导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这种新的诉求,应该是传统教学中所必需的教师能力的拓
展和延伸,而不应该是一种摈弃和替代。”要求他们抽出时间学习思考:“1、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存在什么样的优势与缺点?
2、现在,我校中青年教师对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使用,停留在什么样的层面上?
3、中青年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通过这个过程的调查与研究,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对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有了更进一步了解,都积极投入到研究行列。
第二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课题实施
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是老生常谈,但就我校目前的情况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我们先从理论上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再在技术上提高教师的驾驭能力,最后培训他们具体运用技术,整合多方面知识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可以方便的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和接受远程培训,可以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与别人进行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交流,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所以在校本培训中我们不断地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第三阶段 ……此处隐藏36922个字……作,完成学科教学专题网站的设计制作、撰写实践课教学设计、制作课件。
10、开展“有效技能与实践”为主题的一日教研研讨活动。
11、组织全校教师参加教学业务培训大练兵活动,采取“先训后赛,以赛代评”的方式进行全员培训考核,开展“三字一话”、教学设计和信息基础等考核。并在此基础上,参加区级“教学能手”评选活动。
12、定期召开研讨座谈会。
第三阶段:中期反思交流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1、收集读书笔记、学习心得等相关材料,进行资料分类整理。
2、召开课题组人员会议,积极探索有效技能与语文、数学、英语和美术教学实践的有效教学模式,构建初步理论模式(运行与管理机制、评估指标体系与标准)。
3、召开研究汇报会,课题组每个成员对本阶段工作的自我评价和整体评价。主要总结前三个阶段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展的情况,确立第四阶段的研究任务和工作重点,进一步确立研究方向,分解课题中的任务,将课题的研究方向纵深推进。
4、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xx年1月——3月)
1、开展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育博客或优秀科研成果等评选活动。
2、进行课例研究,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讨论如何让实践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3、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做好相关的调查工作,课题组对教师的技能再次进行调查,了解教师在课题研究期间的专业发展情况。
4、定期召开家讨论会和其他座谈会。互相交流研究进展情况,主要总结前三个阶段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展的情况,确立第四阶段的研究任务和工作重点,进一步确立研究方向,分解课题中的任务,将课题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5、进一步修改理论模式。推出信息技术的研讨课,提炼经验共同分享,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调整完善有效技能与各学科整合的策略和模式。收集有效技能与实践的典型课例的教学设计、论文等文本材料,编辑成册。如《数学学科教学设计集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集锦》《综合学科教学设计集锦》等。
6、与教研员共同学习、探讨,并积极参加总课题组的研讨培训活动。
7、召开阶段研究汇报会。将相关的研讨结果和实践结果进行对比、交流,把提升的经验升华为理论。举行全区范围内的优质整合课展示活动,并摄像。
第五阶段:总结表彰阶段(20xx年4月——6月)
1、收集相关论文、课件、教学设计等材料,进行资料分类整理。
2、进行总结与反思,进一步修改理论模式。
3、召开课题组人员会议,撰写研究报告。
4、召开专家研讨会,指导编辑和撰写研究成果。
5、召开最终研究成果汇报会,邀请有关专家参加。
6、申请结题,接受总课题组验收。
七、具体分工
聘请合肥学院张福全教授为课题专家顾问。
组长:葛守稳,负责课题组全面工作。
副组长:张道玉,负责课题的论证及开题报告的撰写,对课题的研究进行组织和落实,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收集、整理以及结题报告的撰写。我校教师全员参与该课题研究,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将研究人员分为三组:
第一组(应用创新组)组员:汤长航、刘莹、孙自玲、丁净、胡朝群、骆念春、王贵红、王一鸣、汤敏、郑昌琴、陈琳、何丽、贺秀娟、孙维林、张靖方、周丽红、胡萍萍、董虎娟、周腊梅,负责研究、分析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一线工作;
第二组(积极推进组)组员:韦章萍、刘晓娟、李华敏、陈振华、李根华、陈自付、马永健、徐路、孙海慧、周盼盼,负责研究、分析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统计、归纳工作。
第三组(循序渐进)组员:徐尚平、王明仓、孙明江、张友贵、胡年志、刘小敏。
八、具体措施
1、课题组每人每月写一篇有关本课题的读书笔记;
2、课题组成员每周进行交流研究不少于一次,并做好记录;
3、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至少上一节观摩课,写一篇案例分析,完成一篇调查研究报告,撰写二篇以上论文;
4、课题组每位成员每学期外出参观学习、观摩不少于一次,并做好口头和书面信息反馈。
5、课题组每学期请专家到校进行专门指导不少于二次。
九、主要观点
本课题研究关注有效教学技能在实践层面上的积极意义。首先,有效教学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联想、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效教学技能有助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期望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有效教学技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和专业化水平。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有效的备课,有效的讲解,有效的布置作业,有效的辅导,有效的展开师生交往,才能达到有效教学。教师在追求教学的路途上,也会成就自己。
十、创新之处:
我们的研究围绕的是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的,通过深入开展研究和探索,做到理论研究在实践中完成,实践活动在理论指导下完善。以用为本,以有效为目标,立足教育教学一线优势,致力于各学科实践运用的研究。
(1)激发广大教师渴望发展的内在精神需求,强调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强调终身学习,关注不同教师在专业上有特点的、有各自风格的、有区别的成长,绝不整齐划一。
(2)切实解决学校教育现存的问题、困难、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以课堂实践为基点,着力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某些问题以及主动参与教改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3)通过教学反思架起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策略的桥梁,开展教师读书工程,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4)通过各种培训,使教师将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艺术的应用于教学实践,提升教育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十一、研究能力
课题组组长葛守稳校长是中学高级教师,曾担任高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长,是经开区首届教坛新星,从教二十多年,具有很强的教育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课题领导组其他成员分别是我校的教导主任和各科教研组长,都是多年工作在教育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其中不乏市、区级教坛新星和教学能手,还有几位有在中学从教的经历,对中小学教学和班级管理都有很深的了解;同时本课题组成员还多次在市、区级的论文评比中获奖。为了进一步提高课题组的研究能力,学校还聘请高校专家和合经区课题总负责人冯雪峰书记为我校的课题顾问。同时,学校还为课题组提供必要的研究经费和活动经费,为课题组成员参加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提供保障。相信我们的课题组会有很强的教育科研精神,承担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综合研究”这项课题研究。
十二、课题研究成果的形式
1、课题研究的论文编成论文集;
2、优秀教学设计、课件(光盘);
3、各阶段的反思与总结;
4、学生的成长记录、研究报告等。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