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1、以一个相关的游戏或活动导入新课,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进取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虽然学生没有构成角的概念,可是能够初步辩认出现实生活中很多的'角,对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节课,经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本事。
4、教学环节的次序不能颠倒,否则不能到达欲期效果。本节课,按照“摆角、拼角——演角——折角——观察感受角——画角——角名称”的顺序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步步深化,效果较好。
5、课堂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活而不乱”,教师要掌握好“度”,适时“放”、适时“收”,不能一味地“放”。
6、一节课,至少要有一处创新,否则会听之无味。不足:总有一部分学生误将角画成三角形。如果在拼摆的活动中加一项:用四根小棒能够摆出什么图形?三根呢?(三角形)两根呢?(什么也不能摆)教师可指出:这样摆成的图形叫——角。这样,学生的印象可能更深一些,不至于出现这样的错误吧。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课堂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活而不乱”,教师要掌握好“度”,适时“放”、适时“收”,不能一味地“放”。教学环节的次序不能颠倒,否则不能达到欲期效果。
本节课,按照“摆角、拼角一一演角--折角-一观察感受角--画角-一角名称”的顺序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步步深化,效果较好。一节课,至少要有一处创新,否则会听之无味。
不足:总有一部分学生误将角画成三角形。如果在拼摆的活动中加一项:用四根小棒可以摆出什么图形?三根呢?(三角形)两根呢?(什么也不能摆)教师可指出:这样摆成的图形叫-一角。这样,学生的印象可能更深一些,不至于出现这样的错误吧。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教学时,为了帮忙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经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构成技能。
首先,在教学导入的环节,我从学生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出发,用漂亮的云朵娃娃把他们遮住一部分,让学生猜出他们各自是什么图形并说出理由从而引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这一环节经过观察角的集合来发现角的共同特征,并让学生多动手、多讨论,指出角的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本事。
其次,当孩子们已经掌握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后,让学生确定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进一步加强了对角的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节课的难点是: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叉开程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其实我首先让学生用两支铅笔做出一个实物角,指出活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让学生多操作几次,玩一玩活动角,让他们感受一下两边一张一合时角的大小变化,让孩子操作、讨论、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有什么关系。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好的培养到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本事,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进取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前期教过《角的初步认识》后,感觉学生对角的大小掌握不是太好。究其原因,可能与之抽象化有关吧。因此,这次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我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力争把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演绎的更加形象、直观,以便于低年级学生更好的理解。在突破这一难点上我几经思考,试图找到一种既省时又实效的好教法。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课始我用课件“红角和蓝角的争吵”来帮助学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识:电脑会同时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非常的短,当学生一口认定两角一大一小时,电脑便会形象演示两角通过移动重合,让学生感受两角是一样大的。这看似非常形象的电化教学方式,始终会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为什么两边长的角会和两边短的角一样大呢,所以很难向学生说服: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在提倡生活数学的今天,何不......我惊喜的实践着我的新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生争执,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段实例:
师:其实,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谁发现了?
生:两条腿叉开来是一个角。
师:下面咱们就做个游戏,看谁的反映灵敏?
师:把你的角变大。(学生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大)
师:你的两腿变长了吗?
生:没有。
师:把你的角变小,再变小。(学生把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小,再变小。)
师:你的腿变短了吗?
学生哈笑:没有啊,老师!
师:游戏好玩吗?刚才,你的角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你的腿有没有变长或变短?
全体学生哄笑:没有。
师: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还有关系吗?
生异口同声:没有!
师:对了,“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角,轻轻松松的很容易解决了这个教学多年的老大难。从而也启发了我,生活中的数学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今后,我会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的挖掘、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更好的为数学服务,让数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角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可是让学生说明白什么是角,就不够容易。所以教学中我的设计主要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重要理念。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角。联系实际,让学生观察、收集生活中 ……此处隐藏4470个字……平台,敢于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新知;最后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其中第二大环节,从8个方面完成探究新知过程,在导入新课时,能把问题的切入点抛给学生,使学生主动的进入学习的情境中,进而从摆角、认角、找角、折角、摸角、玩角、猜角、创造角等环节完成教学任务;三是通过直观演示+两纸条实际操作,突破难点,让学生化难为简。当然,这节课也给我留下了许多遗憾,象有的细节,处理的不是那么的恰到好处。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特别是当今倡导的有效课堂,乃至高效课堂,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这节课上完了,但思绪却没有完,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不断改进和完善。通过反思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学生才是学习的实践者,而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自己“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获得有效培养,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3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叉开程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其实我应该首先让学生指出活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多让学生操作和玩一玩活动角,让他们感受一下两边一张一合时角的大小变化,也就是说重点应该让孩子操作、讨论、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有什么关系,但是由于一心想着内容多,没有给很多的时间让学生操作,从而导致他们在没有完全感知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情况下,直接被我牵着鼻子走到了我要设定的目标,这个个过程是不符合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规律,这一做法很不符合新课标理念。
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合作,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在“折直角”和“画直角”的片断中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折直角”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找到了判断直角的方法。在“画直角”的片断中,采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同学之间互相纠正,互相改进画法,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4《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三册的教学资料,主要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初步的认识角。这节课也曾听过一些公开课,有过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但大体的也主要是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画角、比较角的大小这三块资料。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资料,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也作了必须的思考:
一、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的概念。
学生对于角究竟有多少认识呢?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以往有过观察物体的学习体验,学生觉得在长方体、正方体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能够说对于角的认识他们是比较模糊的,只是直觉中感觉角应当是尖尖的,另外学生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我觉得角的认识首先应当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并在这节课当中发展他的认知水平。由此,我在教学导入的环节,运用了贴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儿童化的语言“认认老朋友”引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而后又从学生以及认识的三角形出发,把三角形的一条边去掉构成一个新的图形,这个图形就是角。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理解角的形象。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的,另外正确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的构成。角虽然出现了,但并不代表学生就已经认识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的环节“关于角,你听到过或者明白些什么?”,学生究竟有怎样的基础呢?这个基础对于后续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也就是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仅有切合学生实际的才是对学生有意义的。
二、依存学生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数学教学一向来都是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的,直至到了新的课程标准出台才有了“经历、体验”这样的词语。以往可能在文科的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的体验,因为文科更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来理解文章的意蕴,那么在理科中又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字眼呢。我觉得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哪一种教育,其心理机制是一样的,什么东西都必须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无论是他们容易出错的地方,仅有学生自我体会到了这个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的重视起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体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自我刚才创造角的时候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我的画角的步骤,这个步骤有比较成功的、简便的,也有比较繁杂的,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构成了自我的看法,比如说,先画一条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将两条边延长到相交点,这个方法就有很多同学认为过于复杂,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体验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的革命,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要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
这节课,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处理上还不够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供给的素材太过于开放,没有供给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认识角》是几何知识的教学内容,本课结合生活情境来认识角,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教师通过这六个过程,使学生逐渐认识角,而且每一步的教学过程和衔接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尤其是比角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处理得很好。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教师能承接前面的内容,先让学生比较黑板上所展示的学生做的角,学生马上想到用已准备好的学具“活动角”来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
通过动手比较,学生知道角的叉口越大角越大。接着,教师又用自己两边比较长的活动角做成与黑板上某一角一样大,然后问同学“现在是我的角大些吗?”,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进一步知道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从而使得这节课的重、难点迎刃而解了。
这节课还有一点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
文档为doc格式